去杠杆:全球资本市场蒙上一层霜,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8-07-21 15:16:01
  • 0
  • 0
  • 0

六月份已过,六月是一个湿润高温的天气,但我国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受到“高温”,六月份是近年来资本市场上的“大考”,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当中的一大“挑战”,先从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来看,六月份美元再次加息,让国际货币流动性进一步收紧,一些负债累累,经济低迷,市场通胀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遭受又一波不小的冲击,并且主流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让全球资本市场蒙上一层“霜”。

而那些深受美元霸权“困扰“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再一次数算自己的家底—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还有足够的“弹药’来捍卫自己的经济战场。众所周知的是,外汇储备在今年来常被用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捍卫本币的手段之一,所以说,今年来,外汇储备规模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国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月外汇储备31121.3亿美元,环比上升15亿美元,升幅为0.05%,结束了两个月连降,这背后对于国内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看起来岌岌可危,其实是底气十足?

虽然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去杠杆所带来的“不太适应”期,虽然我国经济正面临经济调结构转型升级的“阵痛期”,虽然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短期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基本面韧性较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经济新产业增长动能充足。

多说几句,在管好货币供给阀门(货币增速保持个位数增长),去杠杆任务,金融严监管等环境背景下,过去由过度负债加杠杆来扩张的企业还有点不适应现在的新经济环境,另外,鉴于我国整体的宏观杠杠率较高,去杠杆任务是必须的,让金融回归到服务于实体经济上来的核心价值更是必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拉动经济是无可置疑的。并且,这些看起来都才刚刚开始,所以,“虽然”还要保持一段时间?那么,外汇储备规模的底气来应对挑战?

单从我国六月份外汇储备规模回升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的条件有效的稳定了市场预期?资本管制的力度也发挥了一定功能?尤其是在美联储缩表加息带来的国际流动性紧张的大趋势下。在外管局评论中,“展望未来,我国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创新驱动,我国经济有条件保持稳定增长,为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提供根本保障”。也就是说,我国经济通过改革来保持可持续发展,外汇储备规模在根本上能够保持稳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下,国际贸易变得愈发错综复杂,给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不确定性风险,这当然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外汇储备规模。以目前我国三万多亿的外汇储备规模来看,足以应对任何海外机构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所以说,有时候吧,美国这种单方面在国际经济中“不负责任而又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才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防范化解的。

在当前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上升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护卫”作用,同时,我国经济要立足于国内,防范于未然,让经济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应对一切不确定性。而上文提到的货币环境,去杠杆等,还会一直持续。

随着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以及国外经济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去杠杆任务对经济的影响,市场上对于我国整体的经济情绪虽然长期”坚定“看好,但对于当前的行动并不是很理想,并且,作为广大劳动群众的我们,也十分关心经济的走向,而关注经济的走向,无论是市场还是个人,都把目光聚焦在对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央行部门。所以说,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有必要释放信号,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市场经济预期,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目前的经济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于稳健中性,对于这一点,在市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各方面的声音并非一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在央行通过降准向市场释放货币流动性的过程中,有些市场观察人士认为这是在放水,细想之下,放水对经济的影响可谓深远,而且一旦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风向判断存在偏差,后果不堪设想?而就在近日,央行释放信号,既没有放水,也没有紧缩,货币政策依然坚定保持稳健中性。那么当前什么才是货币稳健中性呢?对我国经济又有何重大影响?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近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一种“不紧不松”的中性态势,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货币政策取向由紧到松可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五个区间。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区间之内,根据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又可以将货币政策取向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区间,即“稳健偏从紧”“稳健中性”“稳健偏宽松”。

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经历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但央行孙国峰明确指出我国央行既没有放水,没有紧缩,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住了中性态势。而且,也进一步阐述了市场对央行的降准动作:“不宜根据表面现象就简单地认为降准就是放水”。

对我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

央行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从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来看,首先国际货币大环境是逐步收紧的趋势,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适应自身的经济环境,其次,对于国内经济情况来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给经济改革营造更好的货币环境,让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好的进展。最后,有利于打好防范化解重点金融风险攻坚战,控制宏观杠杆率,从根本上要管住货币总闸门。

可以说,在稳健中性的货币环境下,货币大放水的思想是不存在,毕竟,放水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容易扭曲市场价格关系,而且不利于去杠杆任务。当然,结构性货币政策会视市场情况而选择,比如今年来定向降准给中小企业、绿色企业带来的融资支持,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这也只能算“精准滴灌”。

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只不过风向转变了,这种风向不是在国内转一圈,而是全球货币风向转变了。过去通过资金聚集而引发价格快速上涨的行业,或许将要面临只剩下一堆资产,而不是资金。话说,当潮水退去时,是手里的“冻产”好使?还是手握资金好用?最后,用孔子的话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9%;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CPI同比涨幅连续第三个月低于2%,环比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市场物价稳定,不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消费低迷,单纯从市场上来讲,从环比上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解释:“时令瓜果和蔬菜大量上市,鲜果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6.7%和1.8%,是CPI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他的与我们日常经济生活相关联的物价貌似都在上涨,比如:猪肉价格连降3个月后小幅反弹,房租和药品价格上涨,旅游旺季,出行相关的物价在上涨,受国际油价的波动,国内汽油价格上涨。多说一句,根据国内各区域、各市场的不同,各商品的物价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有些地方市场上的个别商品有可能高于统计的物价。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物价虽然整体稳定,甚至是有点消费低迷,但个人感觉消费支出是随着个别物价的上涨是增多的,尤其是油价的上涨,每个月在原有的消费基础上增加了不少。那么是什么影响到了物价的波动,这与央行的货币政策存在什么关系?

经济大环境使然?

是什么影响到物价的波动?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内经济虽然稳中向好,但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同时,在去杠杆造成市场“信用紧缩”的情况下,企业融资渠道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货币增速保持个位数,这些都让钱变得越来越难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及收入预期,所以,直接影响到当前市场需求端。另外,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资产价格(楼市)对消费需求形成一定的挤压效用。用陈三狗的话说:“不是不想消费,而是因为现在钱难赚,而且还要还房贷,因此只能保持更少的消费支出”。

从数据上来看。我国整体并没有市场通胀压力,而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央行视市场通胀情况而会选择做出调整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即当市场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会收紧货币流动性,比如加息,当市场通胀不大(低迷)时,央行会适当放松货币流动性,比如降息。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货币增速放缓,市场通胀压力不大,这给央行释放货币流动性带来一定的空间,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央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既没有放水,也没有收紧”,因此,预计央行在下一步存在货币边际宽松的可能,这里有必要阐明个人理解,央行大放水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一种“精准滴灌”,给中小企业、绿色企业带来融资支持,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当前经济环境使然,一面是传统的负债驱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受到压力,另一面是经济调结构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无论是国内经济增长韧性,还是货币、市场物价环境,都给改革带来良好的空间,而最大的障碍,或许来自海外市场的不确定风险。

我们经常听到的去杠杆,通俗的讲是去债务,即是经济中举债过高而需要去还债了,有个国际著名的人物在书中说过:“每隔70年左右发生的一次高负债都伴随着一次经济危机”。借钱是要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懂,不过还钱有时候吧并不一定情愿,而还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正在执行去杠杆任务,金融领域去杠杆任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在正在向实体经济去杠杆推进,也正因与此,去杠杆对经济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市场各方面聚焦在此。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全世界多数经济体都存在高负债的现象,而国际金融协会每个季度都会对外公布新的全球债务总额,但每次统计出来都显示全球债务创历史新高。细细想来,通过负债驱动经济发展,在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时,债务能够慢慢消化,但当全球货币趋紧时,导致货币流动性收缩并利率上升,从而导致债务成本上升,不仅反噬到经济发展,而且债务利息也是一大难题。现在看来,仿佛全球债务黑云滚滚,风险犹如一场风雨欲来?

全球债务黑云滚滚

国际金融协会最新的全球债务监测报告,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债务从2017年12月31日的238万亿美元,增长8万亿美元,至历史新高247万亿美元;单季度增幅为两年最大;比2016年高出整整30万亿美元。目前,全球债务已经占全球GDP的318%。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全球247万亿美元的债务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19个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3个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般情况下,借债能够拉动经济发展,并且借债只要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都比较容易还上,但也要掌握一个度。就目前的经济情况而言,今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体经济复苏出现分化,美国经济相对一枝独秀,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欧盟经济体经济表现也不差,但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却出现低迷甚至是衰退的现象。

重要的是,美国美联储持续加息并缩表,作为全球货币霸权的美元,是多数其他经济体的储备货币,美元持续加息让全球流动性收紧,美元利率走高、美元升值都让一些负债累累的经济体遭受债务成本上升的压力,并且增加了一些经济体的实体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一季度,新兴市场债务增加了2.5万亿美元,创下58.5万亿美元的新纪录,直接导致债务违约率上升)。通俗的讲便是美元利率走高后,导致一些高负债国家偿还债务的成本(本息)增加,结合经济若不好,还钱的压力更大,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中的金融与资产价格。

所以说,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要防患于未然,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下雨来了就不怕。而当前我国正在去杠杆任务不仅是未雨绸缪,更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当然,去杠杆去债务,需要警醒的是,在实体经济中,包括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三个部门都有负债,但三个部门的负债情况不同,企业部门杠杆率是最高的,而企业部门中国有企业负债较高,所以国有企业或将是下一步去杠杆的重点。居民部门杠杆率虽然整体稳控,但居民部门近年来杠杆率增速较快,而居民部门举债主要是流向房地产行业。

在下一场暴风雨来临之前,趁着阳光正好,是不是也要提前“修一下屋顶”?

国内银行业展现出海水与火焰共舞的现象,全球银行业权威杂志英国《银行家》公布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国的银行独占鳌头,一往无前。利润最高的前五大银行中,工农中建占了四家,排在第五的美国摩根大通望眼欲穿,甩出五条街后。国内银行业的利润如腾腾烈火,尽显其“强大”,而在烈火背后是浩瀚海水;在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到1600余张罚单。

并且,2017年,五家国有银行在境内银行机构员工全部减少,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减员都在8000人以上,五大行合计减少近3万人。一边看起来是蒸蒸日上的利润,一边是在当前严监管背景下的遭遇,并且还有规模不小的裁员。所以说,银行业看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而更为关键的是,国内银行业的利益格局,或许即将要打破,银行业“垄断”利润的肥肉,还能吃多久?

海水总会比火焰高

银行业作为金融机构,其发展根源来自服务于实体经济,近年来高层一直倡导的脱虚向实,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让人感到诡异的是,银行业的利润蒸蒸日上,但实体经济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高频数据显示,其实经济短期依然存在下行压力,经济依然处于改革的“阵痛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利润却逆势生长,生龙活虎。客观来说,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在,实体经济这个小伙伴难掩痛处,而金融机构经济却展现出另一面。很明显,也是众所周知的,这里面存在问题,而且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大刀阔斧的去痛击利益格局。

银行业为什么能如此赚钱?在于息差过大,统计显示,中国银行业存贷利差收入占比70%-90%,而美国银行中间收入占比在45%-55%。一面是低廉的存款成本,一面是高昂的贷款收益,在坐拥国内巨大的市场下,躺着都能赚钱。最为关键的是,银行业市场竞争不够激烈,这个行业相当于“垄断”。在近乎垄断的格局下,想不赚钱都难,既然赚钱容易为什么还去辛苦赚钱?

实体经济现在发展不乐观,很多企业需要银行的资金救助,但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有点受累。但换个角度想想,金融是寄生在实体经济身上,现在实体经济遇到困难,那么早晚会反噬于金融行业,也就是说,现在不帮助实体经济,那么整个金融系统会带来极大风险。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防范金融风险,打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今年易纲行长公开采访中说到:“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欢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投资和运作,我们将平等地对待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几年之后,我相信中国市场会更具竞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会进一步提高,会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是的,我国将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迎接外资金融机构,以此上国内金融业市场增加竞争力,更好的为我国实体经济服务,这是打破利益格局,让国内银行业回归到市场,从此后,只有更受实体经济青睐的金融机构才能更好的活下去,而现有的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将成为往事。

从宏观经济层面讲,现在的实体经济确实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也只有让金融机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这一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微观经济层面讲,实体经济中企业发展乏力,往往对我们劳动群众造成冲击,最直观的或将是收入减少。细细想来,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债务,这个债务来源于银行,流向于商品(最多的是流入房地产领域),而收入减少,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经济生活,还会让银行业集聚风险。

在不断攀升的居民杠杆率,以及实体经济存在的下行压力,都正在给经济换挡期的中国带来风险。治愈沉疴,不是说说就行,而是不得不去倒逼改革,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去打破利益格局,让金融回归到服务于实体经济上来,让国内实体经济更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